岳州窑青釉碗
岳州窑青釉 碗,唐,高8.1厘米,口径16.4厘米,足径8.3厘米。
碗口微撇,弧腹,阔底,圈足。腹刻 莲瓣纹 。里外施青釉,釉薄而不匀,釉色青中闪绿,釉面有细密 开片 纹。
(资料图片)
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,是隋代湘阴窑的所在地,唐时隶属岳州,故称“岳州窑”。唐代岳州窑的瓷器胎壁较薄,比较粗松,呈铁灰色,釉色明亮,底足有釉,器物精致,少装饰。多采用 支钉 烧法。经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化学分析,岳州窑 青瓷 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(CaO)含量较高的石灰釉,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,如果掌握得好,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,如果还原气氛控制得不好,就会出现各种深浅不一的青黄色釉。
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
长沙窑模印 贴花 褐斑注子 ,唐,高22.5厘米,口径10厘米,底径14.5厘米。
注子直口,阔颈,丰肩,腹壁斜直,平底。肩置八棱形流,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。与流、柄成十字形的颈、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。通体施 青釉 ,釉色青中略显灰黄。肩、腹处 模印贴花 椰枣纹,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,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,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。
此件注子的贴花纹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,朴实、自然、生动。器物造型和图案特殊,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外销西亚各国的产品。
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,仅单色釉即有青釉、 黄釉 、褐釉、黑釉、白釉、绿釉、 蓝釉 等。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,出现于唐中后期,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。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,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,经施釉、涂彩后,再入窑经高温烧成。 塑贴 花纹有双鱼、双鸟、花朵、葡萄、椰枣、狮子、宝塔、人物等。
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
长沙窑 彩绘花鸟纹 注子 ,唐,高22.7厘米,口径11厘米,底径12.2厘米。
注子撇口,阔颈,瓜棱形长圆腹,肩一侧置六棱形流,另一侧置曲柄。通体施 青釉 。腹部以釉下 褐彩 勾描一株花草及一只硕鸟,褐彩线条内涂釉下绿彩。
此器造型饱满,青釉下有褐、绿两色彩,图案线条流畅,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。
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。它突破了 青瓷 的单一釉色,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,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。从大量实物观察,此类装饰的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斑点,之后,演变成精美的褐绿彩斑点。装饰内容从斑点纹发展到花鸟动物纹,有的则以宝塔等建筑或诗文为题材。其装饰手法是,借助毛笔用彩料在生坯上绘画纹饰,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。彩料经高温处理后色彩经久不变。长沙窑工匠们除了擅长瓷器色彩和装饰内容变化外,也在造型上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器皿。特别是注子的造型之多,在唐代可称首屈一指。以注口为例,就有直口、洗口、喇叭口等。注腹则有长腹、圆腹、瓜棱形腹、椭圆形腹和袋形腹等。注流的安置也颇具匠心,有方形、八角形、直管形等。注柄的款式则随注身而变化,开创一代新风。
由于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书写有“陈家美春酒”、“酒温香浓”、“自入新峰市,唯闻旧酒香”等题识者,因此证明这类注子是当时的酒壶。
邛窑绿釉灯盏
邛窑 绿釉灯盏,唐,高3.7厘米,口径13厘米,底径6.8厘米。
灯盏敞口,直腹,腹下渐收,平底。胎体厚重。里及外壁上部施绿釉,釉薄而失透,匀净无光泽。外壁下部素胎无釉。
油灯颇显别致,碗形灯为夹层,中空,夹层内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,减少油的过热挥发,以达到省油的目的。
四川地区的唐代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,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,窑址也以这一时期的遗物最为多见。器物一般胎体较厚,胎色多种,以紫红色胎为主,还有灰色、土黄色、黄中带褐色胎等。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。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 化妆土 。釉色品种有 青釉 、青釉褐绿斑、青釉褐绿彩绘等,与湖南 长沙窑 有不少共同之处。邛窑烧造的器物大致可以归纳为生活用具、文具、玩具和各种 瓷塑 等。生活用具造型多样,有碗、壶、洗、盘、瓶、罐等,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,在其他唐代瓷窑中颇为少见。邛窑瓷器的装饰纹样较简单,除青釉褐绿斑、褐绿彩绘外,以点彩装饰较为多见,或用褐色斑点组成纹饰,或用 褐彩 点成一圈,中央点绿彩。也有用褐、绿两色斑点间隔排列组成纹饰者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、故宫博物院等;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、书籍;若有侵权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关键词: